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条灾异封事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
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征表为国。
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圳亩,犹不忘君,谆谆之义也。
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
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
故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四海之内,靡不和宁
及至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
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
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来也。
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釐麰」。
釐麰,也,始自天降。
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下至幽、厉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诗人疾而忧之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诗》曰:「歙歙訾訾,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强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诉,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嗷嗷」!
当是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朔月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言民以是为非,甚众大也。
此皆不和,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自此之后,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幽王见杀。
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而《春秋》为讳。
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
是后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
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陀二,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
长狄入三国,五石陨坠,六《鸟儿》退飞,多麋,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
昼冥晦。
雨木冰。
李梅冬实。
七月霜降,草木不死。
八月杀菽。
大雨雹。
雨雪雷霆,失序相乘。
水、旱、饥、蝝螽、螟蜂午并起。
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
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
伐其郊;
郑伤桓王
戎执其使;
卫侯朔召不往,齐逆命而助朔;
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
遂至陵夷,不能复兴。
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今陛下开三代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得并进。
今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章交公车,人满北军。
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诉,转相是非。
传授增加,文书纷纠,前后错缪,毁誉浑乱。
所以营或耳目,感移心意,不可胜载。
分曹为党,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进者,治之表也;
正臣陷者,乱之机也。
乘治乱之机,未知孰任,而灾异数见,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于朝,羽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毁誉将必用,以终乖离之咎。
是以日月无光,雪霜陨,海水沸出,陵谷易处,列星失行,皆怨气之所致也。
夫遵衰周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雅颂,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初元以来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
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况甚于《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
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
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
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
否者,闭而乱也。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
泰者,通而治也。
《诗》又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与《易》同义。
昔者鲧、共工、公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周公与管、蔡并居周位,当是时,叠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
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荣华至今。
孔子与季、孟皆仕于鲁,李斯与叔孙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以大乱,污辱至今。
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
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守善笃也。
《易》曰:「涣汗其大号」。
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
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
《论语》曰:「见不善如探汤」。
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
故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
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
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诚足愠也。
孔子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
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
何则?
忠于为国,无邪心也。
故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
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
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訾訾,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
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
今以陛下明知,诚深思天地之心,迹察两观之诛,览《否》《泰》之卦,观雨雪之诗,历周唐之所进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臣幸得托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窃推《春秋》灾异,以效今事一二,条其所以,不宜宣泄。
臣谨重封昧死上(《汉书·楚元王交附传》:更生见周堪张猛在位,几己得复进,惧其倾危,乃上封事谏。)
请勿取夷州朱崖 孙吴 · 陆逊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八
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
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
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
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
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
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
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
陛下承运,拓定江表。
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之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
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吴志·陆逊传》)
与兄平原 其五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云再拜:《二祖颂》甚为高伟。
云作虽时有一佳语,见兄作又欲成贫俭家,无缘当致兄此谦辞,又云亦复不以苟自退耳。
然意故复谓之「微多民不辍叹」一句,谓可省。
武烈未得有吴说桓王之事,而云建其孤,恐大祖不得为桓王之孙。
云前作此颂及信以白兄,作《游仙诗》故自能。
《刘氏颂》极佳,但无出言耳。
二颂不减复过所望,如此已欲解此公之半。
《岁暮赋》甚欲成之,而不可自用;
得此百数十字,今送,不知于诸赋者不罢少不?
想少佳,成当送到洛。
陈琳《大荒》甚极。
自云作必过之,想终能自果耳。
谨启。
张二侯颂(案:二侯:张昭张承。)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张氏之先盖少昊氏之苗裔也。
其在春秋,晋德方休,而张老延誉,爰暨有汉。
文成佐命于初基,司空扬声于末叶,流长祚远,世不乏侯。
吴将军文侯,遭季末云扰,遂避难于东。
有吴之兴,实为谋主。
桓王即世,援建太祖
知命审于将萌,先识镜于未兆。
遂作上将,辅成王业。
立朝无不易之方,正色有犯颜之亮,固所谓「謇謇王臣,古之遗直者」也。
奋威将军定侯,明德光远,轨量弘济。
文敏足以华国,威略足以振众。
重规继体,而大业晖崇,故休祚频繁,宠灵仍世。
天秩之体弥彰,而毁盈之心兹冲。
用能保宠固世,考终硕问。
盖竹帛之所光宣,咏歌之□揄扬也。
乃作颂曰:
烈文远祖,肇自上皇。
金天淳曜,遂济穷桑。
真人有作,飞龙在天。
留侯载见,阶云自渊。
即谋神造,启运妙玄。
有汉再命,度邑于东。
其在中叶,诞育司空
邈矣唐陵,有恭斯庸。
宁行盈止,世笃天禄。
神之听思,俾我戬谷。
繁过芳祐,底之洪族。
洪族既昌,再惠音徽。
于穆二侯,仍世双飞。
堂堂辅吴,抑抑奋威。
如龙之跃,如凤之辉。
薄言戾止,在彼紫微。
卯金纷若,四海畔换。
文侯乃顾,妙世达观。
逝彼涂方,度兹江汉
鸿飞遵海,聿来有乱。
遭家不造,歼我明圣。
桓后肇扬,侯末命。
皇大烝哉,天保永定。
匪侯恤度,宗绪孰正。
帝整我旅,外薄四荒。
命作惟师,时惟鹰扬
遂登上将,亮彼大皇
底邑胙土,命圭有璋。
蹇蹇我侯,明发宿夜。
袭彼遗直,兴言有谟。
聿怀来忠,王室之故。
猗欤定侯,祗服清曜
奕奕琼范,玉润淑貌。
渊谓往藏,朗思来照。
曾是徽章,再世被
庸勋开国,明道隆家。
苾苾其芬,淑问扬和。
有蔚其文,如林之华。
皇矣帝祚,受言既崇。
女子有行,作合储宫
条延紫极,颖衍皇宁。
亹亹定侯,在盈思冲。
祗宠戒溢,永怀慎终。
重光并曜,播我芳风。
顾荣等书 东晋 · 华谭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九
石冰之乱,朝廷录敏微功,故加越次之礼,授以上将之任,庶有韩卢一噬之效。
而本性凶狡,素无识达,贪荣干运,逆天而动,阻兵作威,盗据吴会,内用凶弟,外委军吏,上负朝廷宠授之,下孤宰辅过礼之惠。
天道伐恶,人神所不祐。
虽阻长江,命危朝露。
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
王蠋匹夫,志不可屈;
于期慕义,陨首燕庭。
况吴会仁人并受国宠,或剖符名郡,或列为近臣,而便辱身奸人之朝,降节逆叛之党,稽颡屈膝,不亦羞乎!
龚胜绝粒,不食莽朝;
鲁连赴海,耻为秦臣。
君子义行,同符千载,遥度雅量,岂独是安!
昔吴之武烈,称美一代,虽奋奇宛叶,亦受折襄阳
讨逆雄气,志存中夏临江发怒,命讫丹徒
赖先主承运,雄谋天挺,尚内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争之忠,又有诸葛、顾、步、张、朱、陆、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称制南州
然兵家之兴,不出三世,运未盈百,归命入臣。
今以陈敏部令史,七第顽冗,六品下才,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
诸君垂头,不能建翟义之谋;
顾生俯眉,已受羁绊之辱。
皇舆东轩,行即紫馆,百僚垂缨,云翔凤阙,庙胜之谟,潜运帏幄。
然后发荆州武旅,顺流东下,徐州锐锋,南据堂邑
征东劲卒,耀威历阳
飞桥越横江之津,泛舟涉瓜步之渚;
威震丹阳,擒寇建邺,而诸贤何颜见中州之士邪!
小寇隔津,音符道阔,引领南望,情存旧怀。
忠义之人,何世蔑有!
夫危而不能安,亡而不能存,将何贵乎!
永长宿德,情所素重;
彦先垂发,分著金石;
公胄早交,恩纪特隆;
令伯义声,亲好密结。
上欲与诸贤效翼紫宸,建功帝籍。
如其不尔,亦可泛舟河渭,击楫清歌。
何为辱身小寇之手,以蹈逆乱之祸乎!
昔为同志,今已殊域;
往为一体,今成异身。
瞻江长叹,非子谁思!
愿图良策,以存嘉谋也(《晋书·陈敏传》)
詹抃墓志铭绍兴二年 宋 · 张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四、《毗陵集》卷一二
政和某年,凿三山,回大河,复禹故道,倚山为梁。
京东西河北之民,三路骚动,役至再三,而功未就,数百县病之。
毗陵詹公成老知广济军定陶,下车未几,适是役再举也,乃慨然叹曰:「吾邑小而贫,力竭而役未已,厉民以苟禄,非吾志也」。
遂拂衣而去焉。
于时憸人欺君幸宠,争立新奇之功以取胜,至断千载不可力制之大河,使由山径之蹊。
以人胜天,逆理咈众,群小靡靡和附,并为一谈。
公独以病民至于谢事,呜呼,贤矣夫!
公讳抃,成老其字也。
詹氏,周桓王大夫家父之后。
曰强者仕会稽太守,曰俊者唐武德中云阳,子孙家金陵
至公曾祖避乱,始居于常,遂为常州人
曾祖仪、祖泌、考谊,皆潜德不仕,考以公赠朝奉郎
朝奉饶于赀,筑馆延客,纵其子从贤士大夫游,以至于贫不悔。
公幼警悟,与兄扬俱称乡里,号二詹
王补之、王平甫相继主乡校,皆赏异之。
甫冠,举于开封,俊誉晔然。
试礼部不中,再举复报罢。
继丁从母内外艰,不获试于有司者十年。
益刻意问学,以功名自期。
卒于五试礼部,策于庭,授某府助教,主饶之乐平簿、黄州司理
用荐者升从事郎,泛恩进文林郎,就移衢之西安丞,复用荐者改宣教郎、知定陶,以劳转通直郎
遂以奉议郎致仕,时方年六十有六。
后五年而卒,实某年七月二十九日也。
公纯孝天至,每言平生惟饮酒贻吾母忧,终丧,因不复饮。
伯仲谋分异,公曰:「先人之敝庐在,其忍裂之?
西圃有小亭,先人所游憩也,幸而获居,敢以湫隘为病」?
伯氏许之。
凡别业他赀一不取,由是益贫,晏如也。
敏而强记,读书才一过目,尤邃于《易》。
方未仕也,贤守令多以礼致公主学,而士大夫率遣子弟从之。
其收科第、登禁从者甚众,最贤有声如邹公浩。
交游亦多名公卿,陈公瓘、俞公伟尤厚善,尝欲同荐公于朝,会二公罢黜乃已。
公卒流落不偶以死,有识所深悲也。
公吏事强敏,案牍经目则宿奸积弊无复隐情,而卒处以平恕
其在乐平郡,守曹宣符延致郡下,事多咨决。
时学法峻急,公权狱官,有胡润色者以传授就逮,特未尝受赇。
公讯所传义,则伸纸疾书所自为为人者凡十篇,不少留思,无一字牴牾
公异之,遂缓其狱,卒会恩免。
其全护士类如此。
曾彦和守饶,益器公,遇以宾客,终更,率郡僚宴饯于郊门外,州人荣之。
当涂部使者,一见必改容加礼。
虽在州县,不知尘埃趋走之劳也。
其调定陶,故人在要路,欲稍荐用之,公曰:「定陶事简而俸优,老而贫者幸也」。
径归待次。
权盐官令,县濒海,狱多盐盗,公稍宽其禁,囹圄遂虚,而课亦办,邑人德之。
既至定陶,以三山之役,归意决矣。
复会使者以度牒籴米数十万,公谓使者曰:「山东朴鲁,非江浙比,俗不为僧道,故寺观绝少。
广济小垒,止定陶一邑、天宁一寺,而籴数与诸州等。
且僧牒数百,将安用之」?
使者怒,语颇侵公,公辩诘不少阻,退又叹曰:「是趣吾行」。
章即上。
郡官挽留,公不可,曰:「某仕不如志,禄不及养老,通朝籍,恩亦及泉壤矣,而贫者吾所安也,又将何求」!
遂归,稍葺故居,开轩名曰「友陶」,自为记,大要谓与渊明之出处无愧云。
对亲旧置酒尽欢,不问家有无。
公虽不饮,客必径醉,赋诗奕棋无虚日。
客退,观书不置。
家人劳苦之,则曰:「吾对书史,如见故人道旧耳」。
不以为病也。
寝疾且革,处后事不乱,命笔留语如释氏偈而绝。
娶邵氏,封孺人,贤能相其夫,后公十一月亦卒。
子一,必明,性资孝谨,承颜不违,克尽子职,故公居贫而乐。
女二,长适具云,云早卒,女不复再适;
次适张宏,皆举进士
孙男二,惠迪、允迪。
孙女二,皆适仕族。
公气韵高雅,商略古今,言辩而理畅,音吐清越,听者忘倦。
诗文敏赡有思致,谈笑立成,若借书于手,至尺牍亦灿然可观。
文集五十卷、《易书》二卷、《语说》十卷,藏于家。
必明以宣和三年九月二十四日乙酉葬公于晋陵县定安乡求仲下城之原。
既葬十一年,求志于某。
念从公游且久,而公次婿某兄也,知公为详,敢辞铭。
铭曰:
三山之役,违天罔君,吏规功利,蠹国病民。
公独有云,吾职抚字,忍毒斯民,趣办吾事。
挂冠神武,如弃涕唾,里居再闰,郢唱绝和。
才豪气刚,噤不获施,老于下僚,󲦤绅所悲。
有蔚其文,有赫其名,陵谷傥夷,其考我铭。
前代帝王置守陵户祭享禁樵采诏乾德四年十月癸酉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五、《宋大诏令集》卷一五六、《太常因革礼》卷八○、《宋会要辑稿》礼三八之一(第二册第一三五八页)、《文献通考》卷一○三、《宋史》卷一○五《礼志》八、《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一三一
古帝王,受天眷命,功侔造化,道庇生民,咸载简编,宜崇典礼。
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牷;
或陵寝虽存,不禁樵采。
朕顺考古道,咸秩无文,方怀景慕之心,敢怠寅恭之意。
其太皞葬宛丘炎帝长沙黄帝葬乔山,颛顼临河,高辛葬濮阳,唐尧葬城阳虞舜葬○陵,女娲赵城夏禹会稽商汤宝鼎县,周文王、武王咸阳县汉高祖长陵,在长安北,后汉世祖洛阳界,唐高祖三原县东,太宗醴泉县北,凡已上一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户,每岁春秋二时,委所在长吏,各设一祭。
商中宗太戊内黄县东南高宗武丁西华县北,周成王、康王葬毕原,汉文帝霸陵,在长安东宣帝杜陵,在长安南魏太祖于邺晋武帝洛阳后周太祖文帝隋高祖文帝并葬富平县,已上一十,各置守陵三户,每岁一享。
秦始皇帝昭应县汉景帝阳陵,在长安东北,武帝茂陵,在长安西,后汉明帝、章并葬洛阳魏文帝阳山,后魏孝文帝富平县唐玄宗奉先县肃宗醴泉县宪宗奉先县宣宗云阳县梁太祖伊阙县后唐庄宗新安县明宗洛阳东北,晋高祖寿安县,已上一十五,各置守陵两户,每三年一祭。
仍并委所在长吏,祀以太牢,以羊代。
周桓王渑池县灵王河南柏亭西,景王洛阳太仓中,威烈王洛阳城西隅,前汉元帝葬渭陵,在长安县成帝延陵,在咸阳县哀帝义陵,在扶风平帝葬慎陵,在洛阳东南殇帝葬康陵,在慎陵茔中,安帝葬恭陵,在洛阳北,顺帝洛阳西,质帝洛阳东南献帝渭城西,魏明帝河清县大石山,高贵乡公洛阳瀍涧之滨,陈留王平原晋惠帝葬太阳陵,在洛阳怀帝、悯并葬平阳西魏文帝富平县东魏孝静帝邺郡唐高宗奉天县中宗富平县睿宗奉先县代宗富平县,德宗葬云阳县顺宗富平县穆宗奉天县恭宗三原县文宗富平县武宗三原县懿宗富平县僖宗奉天县昭宗缑氏县梁末帝伊阙县后唐清泰明宗陵南,已上三十八陵寝,常禁樵采。
应已上帝王寝庙,委逐处长吏及本县令佐,常切检校,罢任日,具有无废阙批书历子。
其祠祭仪注,仍令有司颁下。
三国名臣赞序 唐 · 严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
孔子举诗书。
作后王者之法。
其称殷颂曰。
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
书曰。
天工人其代之。
然则圣人受命。
贤人受任。
龙腾武跃。
风流云蒸。
求之精微。
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
故夫受天之命者。
不可以苟。
代天之理者。
不可以私。
前圣知其如此。
明四目
达四聪。
高居而审听。
处幽而遐览。
偫才必用。
众功乃广。
然后天应以福。
而太和之化臻矣。
虽三光袭照。
五运潜周。
妫图启而揖让兴。
夏鼎移而干戈用。
德业相踵。
屯夷不同。
然激扬名义。
增广坛宇。
何尝不得贤则理。
失贤则危哉。
是故五老尊而轩风炽。
三仁去而殷道衰。
淮阴来而汉家昌。
亚父亡而楚王灭。
姬汉以降。
大象沦夷。
当极者不以垂拱居尊。
干禄者必以权利邀进。
镜物者不以虚巳为德。
达才者必以寒隽为嫌。
故洪纲强而万目颓。
大理亏而廉让塞。
贞良甘退而莫进。
贤士卷艺以深潜。
伯夷为之哀歌。
绮里为之高遁。
晋重灭名以避其患。
楚狂遁世以全其身。
岂恶富贵哉。
盖有为而然也。
夫明王旰食以求士。
君子含德以俟时。
然求应之感徒深。
而君臣之分犹鲜者何也。
盖经达之道难。
而代乏鲍子萧何之智也。
若夫解缚为相。
古今所罕有。
登坛受爵。
贤者叹其难。
汉高始以为疑。
齐桓终受其福。
乃知有管仲之才。
鲍叔之介。
桓公不纳。
韩信之略。
萧何之助。
汉高不容。
齐桓汉高
不易值矣。
萧公鲍子。
岂屡得哉。
夫未遇良鉴。
则夜光不为宝。
时逢哲后。
则负鼎可升朝。
历求邃古。
爰览近图。
臣主之际。
授受之外。
垂大明以叙下。
推至公以匡上。
则有我唐太宗文武大圣皇帝魏文贞者之流也。
盖至理之代。
君子不以王爵私其身。
而况亲属乎。
是以贞观之中
贤者在朝。
各崇至公。
马周怀奇思而拔起陇亩。
李靖多大功而终始援用。
魏徵数直谏而优游抚纳
我朝之得才。
于斯为美。
三国之臣主。
始当草昧之期。
卒践陵迟之运。
君无尺土之渐。
而以争夺为德。
臣无素定之分。
而以偷合为功。
然其属衰乱之间。
贞仁之节。
接风尘之会。
吐博奕之谋。
用能各奉其主。
克立厥勋者。
亦不可诬也。
又若清淑沈懿。
有颜氏之德。
灵鉴洞照。
子房之能。
推功给下。
有终始之勤。
笃谊守节
有风云之概。
叹王室之多故。
怀黍离以永吟。
遂委忠曹公。
冀图匡复。
而天命潜革。
人心则殊。
姑回备物之谟。
卒抗非常之锡。
虽欲匡上以德。
翻乃杀身成仁。
夫仁义岂有恒。
在乎不舍道而已。
是故比干湛身于殷后。
微子抗迹于周邦。
虽二美同归。
而三仁齐致。
公达慷慨。
总角耀奇。
恶奸臣之擅命。
想桓文之高举。
偫雄竞起。
汉历寖微。
翻然回虑。
吐词魏幕。
原其所以然者。
岂不以之晖。
鲁阳可止。
沟渎之节。
仲尼所嘉。
是以摄管仲之高踪。
魏武之遐辙。
全生之理。
其亦远乎。
崔子矫然。
青松之操。
鲠词直对。
则左右失容。
捐生取义。
千载称美。
虽遇谗谮。
盖亦其素志矣。
若乃天命未改。
则人思其旧。
乾道将革。
则物厌其常。
是以司隶之仪。
见悲于汉叟。
先王之迹。
远播于汶隅。
孔明躬耕南阳
盘桓俟主。
吐筹献策。
识鼎峙之形。
总众临戎。
有席卷之望。
原其去就。
抑亦怀汉之雅志焉。
及其抚戎幕。
国钧
开诚心。
布公道。
赏不失德。
罚不滥刑。
又虽古之遗直。
不能尚也。
管仲用法。
伯氏无怨。
子羔刑人。
终以见德。
孔明之谪李严
盖近之矣。
周瑜鲁肃
咸起诸生
鹗视乌林
鹰扬赤壁
为布衣。
当襄汉之际。
标卖田宅。
分财结士。
以求人杰。
此其志不小也。
公瑾推第于孙策
子敬于周郎。
咸有异于人者也。
子布刚。
怀不挠之节。
桓王创业。
首赞经纶。
仲谋嗣立。
躬自扶翊。
古人所谓托六尺之孤者欤。
既而忠言屡发。
直道不回。
折弋猎之娱。
钓台之乐。
斯又王臣蹇蹇。
之元老者哉。
江东之于天下。
犹四体之有一掌耳。
权不能恢阐雄量。
以求忠谠。
而乃轻肆忿毒。
厌闻至言。
始抽刃于虞翻
终按刀于子布
既谪终遐裔。
亦废处家僮。
故使时望挫伤。
元功圯衄。
由是见仲谋之器小也。
其不能厕迹中原。
懋长代之业者宜矣。
夫以子布忠贤。
承奕代之遇。
一言忤旨。
有不测之辜。
况贱迹之士。
而欲自下干上。
罄其孤虑者乎。
善料古者。
必察乎今。
善筹远者。
必谋诸近。
赞咏之作。
岂必覈既往之陈迹。
盖将畅其幽情。
贵使来叶有可观者。
聊复采断。
为其赞云。
贞顺皇后哀册文 唐 · 徐安贞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
维开元二十五年岁次丁丑十二月庚子朔七日丙午
惠妃武氏薨于兴庆宫前院
移殡春宫丽正殿之西阶
翌日
乃命有司持节谥曰贞顺皇后
旌德饰终也。
明年春二月己亥朔二十二日庚申
将迁座于敬陵。
礼也。
启攒涂于春禁。
候重门于初旭。
转灵卫于金根。
缅哀怀于上国。
亦既有命。
铭于贞王
其词曰。
风之始者。
□□备内。
职选才淑。
政兼翊戴。
化锡丕祉。
繁华钟美。
天后之从孙。
周桓王之季子。
于渭之涘。
重开戚里。
鹓鸾飞翔。
佩玉锵锵
婕妤而三命。
乃率先于雁行。
出言有章。
彤管有光。
孝慈之心。
谅自天启。
鞠育孙幼。
恩流恺悌。
七子既均。
六宫有礼。
贵主三分于外馆。
贤王两辟于朱邸。
彼阴教兮惟微。
承日月之光辉。
辅圣人之至德。
故动用而无违。
骊谷汤泉
天行暮律。
属车之内。
陪游之日。
孰谓荡邪。
兹焉遇疾。
□焚香山以邀元吉
却届重城。
弥留永毕。
思勿药之有喜。
痛还年之无术。
呜呼哀哉。
览旧馆兮洞开。
践芳尘兮徘徊。
指甘泉之画像。
德容之在哉。
自昔层城之宫。
椒风之殿。
获遇明主。
是矜邦媛。
有平生之渥恩。
无沦没之馀眷。
况贞顺之宠锡。
伊往古而莫见。
卜兆考常。
三龟良。
园陵苍苍。
在国之阳。
傍芙蓉而左转。
怨桃李之春芳。
风卷旌旆。
繁笳委咽。
中使护道。
懿亲辞诀。
山藏玉衣。
地留金穴。
惟清灞之永矣。
流国风而不竭。
呜呼哀哉。
追树十八代祖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唐 · 王颜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始祖无名。道之出也。
曾孙有国。周之宗也。
夫国有开必先。粤若后稷播种。
蒸人乃粒。周之先也。
积仁成德。积德成圣。
以至文王周公。与天地合德。
乃继为家圣焉。周礼周易。
与日月俱悬。允著为家法焉。
开国德泽之源流。为国制度之本末。
俾百世不易。万方日用。
岂止三十代中八百年内而已。厥后子孙。
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
其父泄。未立而卒。
平王崩。当嗣。
为叔父桓王林废而自立。用大夫
庄王不明。遂奔晋。
晋用为并州。自至龟八代。
代牧并州。龟生乔。
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
袭封晋阳侯。文钊生叔俊
叔俊伯明伯明生乇。
河东太守征西大将军。乇生卓。
卓字世盛。历魏晋河东太守
司空封猗氏侯
夫人河东裴氏。父仲贤。
雍州。卓翁年七十九。
薨于河东。时属刘聪石勒太原晋阳
不遂归葬。葬河东猗氏县焉。
隋并猗氏桑泉县。今司空冢墓在县东南解古城西二里。
至今子孙族焉。自古太原乡也。
亦犹润州上元县有琅琊乡。后魏定氏族。
佥以太原王为天下首姓。故古今时谚有鼎盖之名。
盖谓盖海内甲族著姓也。我卓翁葬河东
孙成族。閒生将相
太原之望。独不鼎盖河东著姓乎。
况本支奕叶。金辉玉映。
洪源长派。碧注清涟。
袭官婚者。戚属兼之。
澄而为止水。绝资荫者。
徭税不暇。漫而为众流。
军府而耳顺方免。负终身之耻。
戍积石而万里交镇。有次死之苦。
更接二京之庭。驱出九流之外。
盖魏地狭隘。迫而使之然也。
开元中左丞相张公说越认范阳封燕国公
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齐国公
河东王承太原望久矣。一旦为缙叔齐公没之。
而望平沈也。如燕齐两公。
皆名世大贤。社稷重器。
尚尔为也。况中智以下薄俗者乎。
又见近代太原房谱。称显姓之祖。
始自周灵王太子晋。琅琊房谱亦云太子晋后。
晋平公周太子生而异。使师旷朝周见太子
太子年方十五。太子
太子曰。吾后三年上宾于帝。
果十八而仙。得不谓元精下降。
全真上宾。则知年未十五。
已是神仙矣。岂于三年之中。
而始同凡有嗣息耶。是各为修谱者务神奇祖先。
竞称太子晋后。不其妄欤。
凡称太原王者。无非周平王孙赤之后。
前已详之明矣。桑泉房奉朝请善翁。
善之子𣅧子翁。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将军河北道大总管
见隋书。墓今有碑。
僧昙延有奇表。身长八尺。
见高僧传。蒲州桑泉人也。
或有延公赞曰。德与天全。
身居佛半。桑泉房幽州都督元圭翁。
广州都督方平翁。皆盛德光时。
左补阙智明伯。户部员外郎岳灵叔。
猗氏房右丞维叔。左相缙叔。
俱伟文耀世。或有上缙叔诗曰。
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
人谓戏言。时称定论
虞卿安西北庭节度正见叔。武德冠时。
如入仕朝廷。百舍或一。
出宧州邑。十室二三。
通文武举选。仅不比屋。
有以见我卓翁积德积仁。垂不已之
流于无穷也。然因官婚。
乡族。迷失宗望。
亦往往而在。司徒昶翁诫宗人曰。
若结婚姻。如暴贵无识。
猥富不仁。慎勿为也。
又诫曰。勿三代不仕不学。
不看客失婚无谱。不葬无坟墓。
修仁。若是恶事。
三代皆沦小人也。戒之慎之。
孱孙颜。由进士官历台省
洛阳。移典杭州
大理少卿。拜御史中丞
虢州刺史。尝叹大道久隐。
浇漓时极。今于正经揭道字为志。
于子史揭道字为翼。五十卷行于代。
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闻于朝。卓翁冢墓古有碑庙。
直下宗子。四县离居。
每年用正月七日一合来祭。干戈动来。
废至今日。时方开泰。
冀得复行。呜呼。
魏之风俗。俭不中礼。
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颜实永痛。力建丰碑。
有四义焉。一归流遁者之心。
二正迷宗者之望。三伏旌垂庆之德。
四永铭储祉之仁。铭曰。
太原一宗。晋代三公
薨时世故。葬此河东
孙谋克著。祖所钟。
显魂凛凛。遗冢崇崇(谨案蒲州府志以此碑非唐人所作云文中谓周平王孙赤其父泄未立而卒平王当嗣为叔父桓王林废之而自立及庄王不明遂奔晋求之传记事皆无有且晋于是时献公未强并州太原尚在狄地况州牧之官始自汉世安得晋于此时即用以为牧而先立此号又谓自至龟八代代牧并州自龟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代袭封晋阳侯语尤无稽且太原乡牒其状乃颜所上状称冀州刺史碑乃河东太守状称卓在晋为司空河东太守碑乃魏晋河东太守司空安有一人自述其先世而牴牾不合若此又谓开元中左相张说越认范阳燕国公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齐国公与缙自以功名官位得封初未闻越认之事且公侯之爵亦非因越认门望可邀得者其辨甚详今登载原文仍录辨语存證)
故朔方节度掌书记殿中侍御史昌黎韩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803年1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夫人姓京兆韦氏。
尚舍御说之次女也。
年十三。
执妇道于昌黎韩府君讳弇
自后魏尚书安定桓王六世生礼部郎中云卿
礼部实生府君
进士及第。
方节度掌书记
秘书省校书郎
累迁殿中侍御史
贞元三年
吐蕃乞盟。
诏朔方节度使即塞上与之盟。
宾客皆从。
其五月
吐蕃不肯盟。
殿中君于是遇害。
时年三十有五。
夫人始年十有七矣。
有女子一人。
其生七月而孤。
夫人之母前既不幸矣。
夫人以其女子归于其父。
弗数年。
其父又不幸。
夫人泣血食贫养其子。
有道自慎于嫌。
节行愈高。
虽烈丈夫之志不如也。
犹有董氏姊。
继衣食仁之焉。
不数年。
董氏姊又不幸。
夫人于是天下无所归托矣。
殿中君从父弟
孝友慈祥。
贞元十六年
以其女子归于陇西李翱
夫人从其女子依于李氏焉。
降年短命。
三十有二。
贞元十八年八月甲辰
卒于汴州开封新里乡之某村。
其明年正月辛酉
陇西李氏以其丧葬之于陈留县安丰乡冈原。
殿中君之先葬于河阳
惟君之没。
不得其丧。
夫人是以不克葬于河阳
而独坟于陈留
弗克祔于殿中君之族。
而依于女子氏之党。
以从女子之怀。
权道也。
且将有待也。
殿中君文行甚修。
位甚卑。
没于王事。
初礼部君好立节义。
有大功于昭陵
其文章出于时。
而官不甚高。
殿中君又无嗣。
尝闻诸君子曰。
位不称德者有后。
礼部君曷为然哉。
于是叙其孤女之悲。
以志于墓门。
铭曰。
女子之生兮七月而孤。
所恃者母兮夫何辜。
天苍苍兮不回。
生几时兮终日哀。
王国风解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欧阳文忠公集》卷六○、《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五七
六经之法,所以法不法,正不正。
由不法与不正,然后圣人者出,而六经之书作焉。
周之衰也,始之以夷、懿,终之以平、桓,平、桓而后,不复支矣。
故《书》止《文侯之命》而不复录,《春秋》起周平之年而治其事,《诗》自《离》之什而降于《风》。
绝于《文侯之命》,谓教令不足行也;
起于周平之年,谓正朔不足加也;
降于《离》之什,谓《雅》、《颂》不足兴也。
教令不行,天下无王矣;
正朔不加,礼乐遍出矣;
《雅》、《颂》不兴,王者之迹息矣。
《诗》、《书》贬其失,《春秋》悯其微,无异焉尔。
然则诗处于《卫》后而不次于二《南》,恶其近于正而不明也;
其体不加周姓而存王号,嫌其混于诸侯而无王也。
近正则贬之不著矣,无王则绝之太遽矣。
不著云者,《周》、《召》二《南》至正之诗也,次于至正之诗,是不得贬其微弱而无异二《南》之诗尔。
若然,岂降之乎!
太遽云者,《春秋》之法书王以加正月,言王人虽微必尊于上,周室虽弱不绝其王。
茍绝而不与,岂尊周乎!
故曰:王号之存,黜诸侯也;
次《卫》之下,别正、变也。
桓王而后,虽欲其正风,不可得也。
《诗》不降于厉、幽之年,亦犹《春秋》之作不在惠公之世尔。
《春秋》之作,伤典、诰之绝也;
离》之降,悯《雅》、《颂》之不复也。
幽、平而后,有如宣王者出,则礼乐征伐不自诸侯,而《雅》、《颂》未可知矣,奈何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乎!
春秋左氏传杂论一 其四 周公欲立王子克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九
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
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
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
辛伯谏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周公弗从,故及。
右桓十八年。
周公黑肩欲弑庄王,而立其弟克,辛伯告王而杀之。
元恶得戮,义无可悔,而传乃以谓辛伯尝陈四者以谏,周公弗从,故及于难。
夫使子仪作乱,以累周公周公无罪而及祸,如是言之可也。
周公为恶而自祸,岂但前弗从谏之咎?
传意非也。
诗之序论(二)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嵩山文集》卷一一
或曰《诗》之序非当时之所作,抑子夏之所作欤?
曰:予不知子以子夏为何如人也。
周之东迁,诸侯未之有勤王者,卫宣公不知从王伐郑,《春秋》罪之矣;
序《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其与卫人之怨王欤?
当斯之时,桓王五聘于鲁,而诸侯未之有亲王者;
序《葛藟》,刺「周室道衰,弃其九族」,则诸侯之亲王者其已厚欤?
秦康公隳其先君穆公之业,惟知日构兵于母家,自丧服以寻干戈,而终身战不知已;
序《渭阳》称其「我见舅氏,知母存焉」,是果纯孝欤?
周公之诛管、蔡,不得已也;
序《棠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棠棣》焉」,何其安忍而善厄人哉?
又安在其为燕耶?
「忽之不昏于齐,卒以无大国之助」,则今世昏姻论族者贤矣哉?
君子之与正而抑篡弑也尚矣,郑昭公正也,当立者也,《山有扶苏》、《萚兮》、《狡童》之类序,忽而刺之。
幽后亦未之有可刺者,而序《白华》刺之。
晋武公、陈厉公者,内弑而盗立之君也,石季龙苻坚之流也,序《无衣》美武公,序《墓门》姑责「陈佗无良师傅」,失其类耶!
尊王而贱夷狄,天下之通义也。
秦仲者,石勒、刘元海之流也,秦襄公,聪、曜之流也。
序《车辚》「美秦仲」,序《驷铁》、《小戎》「美襄公」,何也?
夫取非所有者盗也,襄公取周地而能之,果足训哉?
周之王应天命也,序《文王有声》「继伐也」,是文王以伐纣为志,武王以伐纣为功也。
序《庭燎》因以箴宣王,则《云汉》之作妄也。
序《沔水》规宣王,则《韩奕》之作妄也。
序《鹤鸣》诲宣王,序《白驹》、《黄鸟》、《我行其野》刺宣王,则《崧高》、《烝民》之作妄也。
序《祈父》刺宣王,则《江汉》之作妄也。
《小雅》之贵为大雅,未有小雅之恶如此,而大雅之善如彼者也。
风雅颂各有体,序《驺虞》「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者,风其为雅欤?
文王其为僭王欤?
序《鱼丽》「美万物盛多,可以告神明」,雅其为颂欤?
序《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敬之》「群臣进戒嗣王也」,《小毖》「嗣王求助也」,颂其为小雅欤?
子夏苟知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正而抑篡弑,尊王而贱夷狄,明乎周之王业,谨乎风雅颂之体,则序《诗》者非子也。
善夫韩愈之议曰:「子夏不序《诗》之道有三焉:不智,一也;
暴中冓之私,《春秋》所不明不道,二也;
诸侯犹世,不敢以云,三也」。
且夫《春秋》之志深矣,岂特定哀之间多微辞哉?
后世学士大夫聚十数师儒之说,而传道之尚多所不通。
夫子于洙泗之间,口以授受,而不敢公者,言逊也。
何为夫子怯于《春秋》而子夏勇于序《诗》乎?
至于《丧服传》称子夏所作,予何疑焉?
止斋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序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四七、《攻愧集》卷五一、《止斋先生春秋后传》卷首
《春秋后传》、《左氏章指》二书,故中书舍人止斋陈公傅良之所著也。
《春秋》之学不明久矣,啖、赵之后,至本朝而后有泰山孙先生复,尊王之说弥显,公是刘先生敞《权衡》、《意林》等书,订證尤详。
伊川程先生颐虽无全书,而一序所该,圣人之大法备矣。
王荆公安石之说盛行,此道几废。
建炎绍兴之初高宗皇帝复振斯文,胡文定公安国承伊洛之馀,推明斯道,劝讲经筵,然后其学复传,学者以为标准,可谓大全矣。
东莱吕公祖谦又有集解行于世,《春秋》之义殆无遗蕴。
止斋生于东嘉,天资绝人,诵书属文,一旦迥出诸老先生上,敛然布衣,声名四出。
六经之说,流行万里之外,而其学尤深于《春秋》。
钥非深于此者,尝涉猎诸公之书,非不明白,然亦不过随文辩释,间有前后相为发明者,亦不见体统所在。
钥自客授之初,即从止斋游,虽不得执经其门,尝深叩之。
同在西掖时,始以《隐公后传》数篇相示,因为道《春秋》之所以作,左氏之所以有功于经者,其说卓然。
且曰:「自余有得于此而欲著书,于诸生中择其能熟诵三传者,首得蔡君幼学
蔡既仕,又得二人焉,曰胡宗,曰周勉
游宦必以一人自随,遇有所问,其应如响」。
而此书未易成也,未几去国,而钥亦归,虽若相忘于江湖,而友朋之来,必以此书为问。
虽亲炙之者跪以请,则曰:「此某身后之书也」。
迨卒于嘉泰三年,而此书始出。
其婿林子燕最得其传。
又四年,而后长子师辙与其徒汪龙友以二书来。
钥老矣,如获希世之珍,屏去他书,穷昼夜读之,始尽得其大意。
呜呼,盛哉!
盖未有此书也。
先儒以例言《春秋》者切切然以为一言不差,有不同者,则以为变例,窃以为未安。
公之书不然,深究经旨,详阅世变,盖有所谓隐、桓、庄、闵之《春秋》,有所谓僖、文、宣、成之《春秋》,有所谓襄、昭、定、哀之《春秋》。
始焉犹知有天子之命,王室犹甚威重,自霸者之令行,诸侯不复知有王矣。
桓公之后,齐不竞而晋霸;
文公既亡,晋不竞而楚霸。
悼公再霸而又衰,楚兴而复微,吴出而盟诸夏,于越入吴,而《春秋》终矣。
自杜征南以来,谓平王东周始王隐公逊国之贤君,其说甚详。
而公以为不为平王,亦不为隐公,而为桓王,其说为有据依。
又其大节目如诸侯改元,前所未有。
齐鲁诸大国比数世间,有世而无年。
至记厉王奔彘,始有纪年。
古者诸侯无私史,《乘》与《梼杌》、《春秋》皆东迁之史也。
书齐郑盟于石门,以志诸侯之合,书盟于咸,以志诸侯之散,是《春秋》之终始也。
隐、桓、庄之际,惟郑多特笔;
襄、昭、定、哀之际,惟齐多特笔。
诸侯专征而后千乘之国有弑其君者矣,大夫专将而后百乘之家有弑其君者矣。
宋、鲁、卫、陈、蔡为一党,齐、郑为一党。
公会齐、郑干中丘而后诸侯之师衡行于天下,罪莫甚于郑庄,宋、鲁、齐、卫次之。
而父子兄弟之祸,亦莫甚于五国,是可为不臣者之戒矣。
齐桓公卒,郑遂朝楚;
之变夷,郑为乱阶。
侵蔡伐楚,以志齐桓之霸;
侵陈侵宋,以志楚之霸,足以见夷夏之盛衰矣。
书公孙兹帅师,书公孙敖帅师,书公子季友卒,皆见三家之所从始。
首止之盟,郑伯逃归,不盟则书,以其背夏盟也。
厉之役,郑伯逃归,不书,盖逃楚也。
夷夏之辨严矣。
自隐而下,《春秋》治在诸侯;
自文而下,治在大夫
有天下之辞,有一国之辞,有一人之辞。
于干戈无所不贬,于玉帛之使则从其爵,劝惩著矣。
文十年而狄秦,又三十年而狄郑,又五十馀年而狄晋。
狄郑犹可也,狄晋甚矣。
贬不于其甚,则于事端,馀实录而已矣。
此皆先儒所未发。
至僖之三十一年,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极言鲁之用天子礼乐,以明堂位之言为不然。
惠公始乞郊而不常用,僖公始作颂而以郊为夸,引祝鮀之言为證,此尤为前所未闻也。
若左氏或以为非为经而作,惟公以为著其不书,以见《春秋》之所书者,皆左氏之力。
《章指》一书首尾专发此意。
昔人以杜征南为丘明忠臣,然多曲从其说,非忠也。
公之《章指》谓「君子曰」者,盖博采善言,「礼也」者,盖据史旧文,非必皆合于《春秋》。
或曰后人增益之,或曰后人依仿之,或以凡例义浅而不取,或以例非左氏之意。
盖爱而知其恶者,乃所以为忠也。
又言庄公元年七年十九年以后,讫终篇多无传,疑有佚坠,公之求于传者详矣。
呜呼!
止斋游,前后三十年,不得卒业于其门,既兴殄瘁之悲,而后得二书,其间尚有欲质疑而不可得,此所以抚卷三叹而不能自已也。